企业党建
【党建工作】 多难兴邦 铿锵前行
点击次数:14182次    发布时间:2013/1/22

多难兴邦 铿锵前行


2013-1-22   来源: admin   浏览次数:1267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【 打印本页 】 【 关闭本页 】


   2008年5月23日,温家宝总理来到受地震重创的北川中学,在刚搭建好的临时学校里,面对遭大灾仍然目光清澈的学生,温总理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四个大字——多难兴邦,勉励北川师生克服困难,昂起不屈的头颅,挺起不屈的脊梁,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。
  过去十年,中国勇敢、成功地应对了各种大自然的挑战,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、快速发展。经过灾难的磨练,中华民族更加坚强。
  面对灾难,坚强、团结的民族一定能站起来
  7月21日,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,79人遇难,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余亿元——这些数字,让和平时期的人们真切体会到灾害的无情。
  十年来,无情的灾害一次次不期而至:从意想不到的冰冻灾害,到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;从历史罕见的非典疫情,到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;从舟曲泥石流,到玉树地震;洪涝、旱灾、风雹灾、台风、雪灾、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更是时有发生。
  灾害摧毁了城镇村庄,毁坏了公路桥梁,但摧不垮灾区人民抗灾自救、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;灾害夺走亲人的生命,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悲伤,但摧不垮中华儿女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。
  这一次,在北京市房山灾区的援建中,我们再次看到了那种“把灾情当命令,视时间为生命”的救灾精神:北京城建集团在高温下连续奋战,2000多名工人24小时轮番施工,十天内建起了1000间板房,让灾民们有了安定的临时家园。工人中有不少参加过汶川、玉树的援建,特别能战斗的抗灾精神,在这里再度熠熠生辉。
  日前,中组部下拨党费1000万元支持遭暴雨洪灾的北京等九省(区、市),用于帮助灾区党员群众防汛抗洪抢险救灾,解决生产生活困难。面对灾难,我们总能看到这相似的场景:中央紧急拨付救灾款,特殊党费支援灾区;救灾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;救援队从四面八方驰向抗震救灾第一线;不怕牺牲、不怕疲劳、连续作战的子弟兵是抢险救灾的坚强柱石,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,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,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……
  灾害肆虐,国人坚强。面对从灾难中站起来的中国人,平时喜欢挑刺的外国媒体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。美国《国际先驱论坛报》在《中国的救灾努力迅速而全面》一文中,这样赞扬中国汶川大地震的高效救援:“在对灾难所作出的反应方面,必须给予中国应有的称赞。”
  灾害肆虐,挡不住中国铿锵前进的步伐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说,近十年虽然大灾不断,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,2001年到2010年,年均经济增长10.5%,比改革开放32年的年均增速高0.6个百分点。
 面对灾难,学习、思考让我们更成熟
  从灾难中学习,从灾难中定位前进的方向,从灾难中弥补管理的弱项——灾难像是一所大学校,让我们付出昂贵的生命代价,也使我们学到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:
 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,它前所未有地唤醒了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。国家确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“防灾减灾日”,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,普及推广全民防灾、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,提高综合减灾能力,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。2008年,首届“开学第一课”还以“知识守护生命"为主题,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……
 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说:“过去人们将减灾与救灾工作划等号。现在已经认识到,减灾是一个包括备灾、救灾救济和灾后重建在内的系统工程。”近十年来,突发事件应对法、防震减灾法、防洪法、防沙治沙法、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、法规,形成了全方位、多层级、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。
  每个民族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,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灾难,承受大大小小的考验。这些灾难、考验,会给民族带来伤痛,甚至留下疤痕。然而,坎坷的经历同时也是民族成长、进步的阶梯。在应对一次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,我国的应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“政府统一领导,灾害分级管理,部门分工负责”的灾害管理体制,基本建立了灾害监测预警、灾害应急响应、灾后恢复重建和灾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灾害管理机制。
  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、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,必将变得更加坚强、更加不可战胜!
  面对灾难,伟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更强大
  爱心是会传递的。在玉树的救灾现场,能见到许多来自汶川的救援者;而在汶川的废墟上,又有远道而来的唐山救援队……曾经遭灾受难的人们心怀感恩,不忘曾得到过的帮助,普通人在灾难中升华了精神境界,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
  灾难是社会自然变迁中惨烈的片段,因其速变,人类脆弱的一面表露无疑;因其震撼,民族最坚强的一面,则在所有的脆弱抖落后,勇敢地直面突如其来的变动。因此,一个民族抵抗灾难的最强大的武器就是精神和文化。
  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,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,始终生生不息。这是因为她有着坚韧不拔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,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、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。这种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,像长江黄河,源远流长;如民族血脉,世代传承。
  抗灾救灾,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。每一次大灾发生后,全国动员,短时间内汇集起充足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集中力量办大事,军地民一体化抗灾力量有效整合和密切配合,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注脚,是我们在灾难中坚强奋起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进军号角。


·上一篇:【党建工作】 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
·下一篇:【党建工作】 人生历练十个心态
打印本篇文章    关闭窗口

All right reseverd.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陕西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
地址: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路中段202号  邮编:710018
电话:029-89101580  传真:029-89101580  技术支持:佳豪网络